近年来,什邡市供销社在省社、德阳市社的精心指导下,在什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2009〕40号、省政府〔2010〕20号文件精神,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发展的办法,高擎改革发展大旗,调整经营结构、网点结构,盘活社有资产,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走出了一条恢复性发展的成功之路。先后荣获什邡市委“四好班子”;“全省供销社系统指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今年被推荐为“四川省供销社系统先进集体”。为什邡市两次获得“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市)”的荣誉和什邡市食用菌协会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组织”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市社领导多次到什邡视察、调研,对什邡供销社在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做法均给予了很高评价,被誉为德阳市供销社的一面旗帜。
一、科学规划,盘活资产,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供销社在前期改革中,因资产置换、兑付社会股金、分流安置职工、清偿债务,资产总量有所下降,服务网点减少,为农服务功能有所削弱。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新需要,供销社必须而且只有扩大合作事业基础,才能以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扩张。我们紧扣“改革发展、求真务实”这条主线,通过整合、改造、优化、提升存量资产,发挥最大效力,不断增加服务网点覆盖率、拓展社区综合服务社(中心)功能,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确保社有资产的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几年来,上缴财政资产收入资金500余万元,为供销社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以人为本、合理布局
什邡市高度重视供销合作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道彬为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及市供销社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资产的清查、清收工作,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也多次就供销合作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了《加强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民稳步增收》、《打造新型为农服务网络,实现供销合作事业新发展》等多篇调研报告。工作中,我们深入基层,到镇、村、社区座谈、了解民情民意,最终编制形成《2012-201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我们按区域、有重点、高标准地选择具有代表性、创建条件较好镇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鲜活农产品直销市场,为群众提供了质量安全、放心、价格适中、采购方便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为农产品流通建起了顺畅的平台。
(二)规范建设,狠抓项目
按照市社编制的“十二五”规划,今年拟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22个,现已新建、改造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网点建设12个。在建设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35万元补贴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同时市社坚持开放办社的原则,多方筹集社会民间资金200余万元,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中心)建设。力争建设一个规范一个,在规范建设的基础上,市供销社把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与实施项目推进同步实施,依托项目建设,不断壮大为农服务实力,提升为农服务水平。今年,完成了4个镇级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8个村级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经营面积30000多平方米,资产收入由地震后的每年15万元增加至现在的每年40余万元,社区综合服务社的建立,受益农民达20多万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余名,成为我市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同时,为农民开辟了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的场所,为农村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活动拓宽了渠道,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
(三)拓展服务,提升形象
市供销社以全市新农村综合体重点村打造为契机,积极恢复发展传统业务,重塑供销社为农服务新形象,逐步在全市规划的3个特色村、14个重点村和33个一般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社。社区综合服务社的建立,首先,优化配置城乡资源,特别是农村资源。供销社与农民结成新的同盟,用较少的资产投入配置较多的营销服务网络,实现供销社服务网络的低成本扩张,促使供销社特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逐渐形成,增强服务社(中心)的服务功能,增加工农业产品的城乡交易数量。第二,城乡网络一体化。拉近了城乡市场商品流通的距离,农民就近也能享受大商场的商品,从而降低了劳动和生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收益。再次,拓展了村级思想教育领域。以此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农民交流思想,树立良好的乡风民风。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们的努力,全市将逐步全面实现市有配送中心、镇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村有社区综合服务社、城市社区有便民店的完整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
二、狠抓规范,完善服务,不断健全社会服务新体系
(一)规范烟花爆竹直销店和专柜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烟花爆竹销售市场,杜绝假冒伪劣烟花爆竹在市场上的销售,市供销社以什邡市东升烟花爆竹有限公司为龙头,按照什邡区域布局,坚持“四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店面设计装修,推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形成品牌配送主体的连锁经营专卖格局,烟花爆竹销量年年上新台阶,经营业绩在省内同行业居领先地位。目前,全市有直营店7个,专柜55个。市社还积极配合公安、安监部门经常深入生产厂、库存区、销售店、专柜和专运车辆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安全检查,实现了“零事故”的骄人成就。
(二)继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逐步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
按照省、德阳市供销社的统一安排,对全市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工作进行了重新规划,根据编制的规划内容为指导,分步实施、确保建设实效。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和改造工作,市供销社成立由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党政办公室、资产管理科和综合指导科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供销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资产管理科具体负责资产管理和监督,主要负责组织、策划、指导、协调全市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和改造的各项工作。
二是搞好沟通、强化协调。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和请示,加强与各镇政府、村(社区)“两委”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处理好建设过程中的诸如:协调部门、征地拆迁等困难和问题,确保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和改造工作按规划和要求顺利实施。
三是发挥实施主体的作用。市供销社将改造“什邡市蕴丰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市供销社控股企业),以拓展经营范围,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组建“什邡市蕴丰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全市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中心)、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承载企业,在市供销社的指导下,发挥实施主体的作用,具体承担社区综合服务社(中心)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任务。
2、切实做好“庄稼医院”建设工作
按照省政府、德阳市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和四川省供销社制定的《庄稼医院建设和改造标准》的总体要求,市供销社结合实际,制定了全系统“庄稼医院”建设实施方案。供销社以邦力达农资为重点,以灾后建成配送中心为延伸。今年,投资近300万元,为已建成达标的60家“庄稼医院”添加设施、设备和计量器具。并会同市农业局对50名“庄稼医生”从业人员进行了崇尚科学,贴近“三农”,改进服务等业务学习和知识更新培训。现已完成了10个“庄稼医院”建设,下半年将再培训50名“庄稼医生”,使全市总数达到100名。同时市社延续多年来“三下乡”活动,开展农业咨询、农资技术咨询活动10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余份,农资组织供应占有率达到70%以上,覆盖百分之百的乡镇。
3、抓好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
按照省、德阳市社的安排,市供销社制定《什邡市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实施方案》和《什邡市供销合作社2012—2015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并以此项工作为重点,扎实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虽然什邡没有纳入全省30个农产品产销对接试点县范围,但是市供销社仍然按照试点县的要求开展工作,同时与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协调,由供销社主抓承办,在城区设立农产品平价超市和农产品直营店(财政每年将拿出近100万元用于补贴农产品经营)。目前,完成2个镇级鲜活农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从14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确定了5个参与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超市和鲜活农产品市场设立了直销专合社摊位专区,让更多的群众得实惠。
三、狠抓业务,构建网络,不断开创供销合作新局面
市供销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多元发展、开放办社原则,紧紧围绕供销社传统优势业务,搞好传统业务和资源整合,切实加强对专合组织建设和“五大体系建设”编制2012年-2015年发展规划,即: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再生资源体系建设、烟花爆竹经营体系建设、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建设。
(一)抓好农资网络标准化建设
按照“改造、整合、优化、提升”的要求,市供销社以邦力达(什邡)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为依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一流环境,树一流形象。按照“六统一”要求,目前已在全市16个镇(街道办事处)和行政村建有农资销售网点146个,农资放心店103个,“农资经营企业A级信用单位”3家。为使农民群众使用上放心农资,什邡市供销社在春耕备耕之际,狠抓化肥、农药等农资商品调运和储备,在系统内农资经营网点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全力确保春耕生产所需农资商品供应:
一是做好农资产品购进和储备,做到农资商品供应充足;二是充分发挥全市各乡镇146家农资经营连锁店、60家“庄稼医院”、4家镇级服务中心和8个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的网络经营优势开展工作。春耕期间,我们改进服务方式,“一个电话,送农资到家”、早开门、晚关门,不误农时。三是市供销社主动与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农资市场专项检查。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整顿和管理,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和坑农、伤农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二)做好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工作
供销社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主要是建立农村可利用垃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我市去年纳入四川省农村再生资源网络体系建设试点县,完成16个镇级回收站、19个村级回收点的建设,为适应新的需要,今年又新建成3个镇级回收站,形成比较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能够满足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目前,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回收站(点)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回收行为,使之不断适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经济效益。为使工作进入常态化,市社组织人员对全市回收站(点)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落实整改措施。
根据各镇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新需要,市社与市城管局编撰了《什邡市城乡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适用手册》;通过到农村集中点调查研究,拟定了《什邡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试点方案》,通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并落实专人负责等工作措施。确定在师古镇红豆村、双安村、马祖镇马祖村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试点,目前试点工作正有序推进。
(三)深入推进一网多用,双向流通
依托已建立的农资网络体系,逐步向日用商品、烟花爆竹、农副产品收购、销售等商品综合经营拓展,向信息、科技、各种代理代办多方位服务上延伸,使连锁网络成为商品流通和综合服务的多功能平台,将单一的商品买卖模式改造成为新型的综合服务体系,目前,我们已在全市86个标准化农资店开展通信费、水电费等代办代收业务,既贴近了农民群众,又重塑了供销社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成为农民群众值得信赖的乡村流通主体。
四、立足“服务三农”抓好专合组织建设
市供销社切实履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能,把创新机制,提升专合组织质量作为突破点,通过抓宣传、抓服务、抓规范、抓品牌、抓考核等措施,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稳步发展。截止今年6月,全市累计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2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个,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个,德阳市级示范社9个,申报中国供销合作总社示范社1个,同时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入会农户总数33554户,占30.5%,带动农户67662户,占61.5%,2012年半年已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亿元。
供销社是为“三农”提供系列化服务的重要部门,加强网络服务化体系建设,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在供销社改革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什邡市供销社将继续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妥善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使供销社成为市委市政府抓“三农”工作的“助手”、农民致富的“帮手”、发展供销合作社经济的“能手”。